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www.nmgcb.com.cn/chengshi/hhht/2018/0724/172594.html"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手動推子是主要的理發工具之一。 發型,不僅是人們的頭發樣式,更是時尚的象征,是時代前行的直觀元素,也是改革開放成果的一個印證。40年來,內蒙古人的發型不再墨守成規,從千篇一律到叛逆張揚,從模仿明星造型到個性獨特……發型的變化,反映出社會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的巨大變化。 過年前先燙頭 無論洗剪吹還是焗染燙,如今進入理發店,花樣繁多、價格各異的發型設計項目看得人眼花繚亂。然而燙發染發在40年前,卻是“叛逆”的表現。 “那時候女同志長頭發的梳一根麻花大辮,短頭發的都是‘齊頭’,長度到耳朵下面,發梢齊齊的,也有一些年輕女同志在耳朵背后扎兩條辮子。男同志年輕一點的一般是分頭,中老年一般是大背頭,也有梳小平頭的。”今年69歲的烏蘭察布市民高鳳仙說起40年前的發型來滔滔不絕,“我那會兒愛梳兩條麻花辮,然后把辮子對折起來,再把發梢藏進頭發里,又好看又清利。扎辮子一般用猴皮筋兒或者毛線,用紅色毛線的比較多,一來猴皮筋兒不充裕,又扯得頭皮疼,二來紅毛線可以在辮尾扎一朵小花,那是當時最好看的發飾了,跟現在沒法兒比,現在各種各樣的發夾能把眼看花。”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統一穿著白大褂的理發師正在理發。 高鳳仙告訴記者,當時女性編麻花辮的技藝多種多樣,如同織毛衣一般手藝非凡,變幻出外綁內綁、三股四股等多種“辮子戲法”。而男性則并不是特別關注發型,因為許多男士都帶著帽子,要么是解放帽,要么是鴨舌帽。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內蒙古人的發型也有了明顯的變化。燙發在年輕人中漸漸流行起來,起初是燙劉海兒,不管是麻花辮還是齊頭,額前都頂著一堆“爆炸式”劉海兒。隨后大麻花辮漸漸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呈向外爆炸型的燙發,“爆炸頭”是不少60后心中美好的回憶。“那時候我們燙頭就是跟風,不知道美丑,我在我們單位是最早燙頭的,一些老同志不理解,都在背后說我‘二流子相’。”想起當年的事,巴彥淖爾市民楊秀峰笑得前仰后合。她還說:“我媽看見我的‘爆炸頭’,覺得我這是叛逆的表現。再看現在,燙什麼樣的發型已經沒有人會評頭論足了。” 與此同時,部分前衛的男士則蓄起了長發,長度必須蓋住后頸,而且不能太緊貼,必要的話還可以適當燙卷。“配上修身襯衫和喇叭褲,就是那個年代的標志打扮。”楊秀峰的丈夫楊震介紹。 到了80年代末,燙發逐漸普遍起來,甚至到了“全民燙頭”的程度。那時候不少人買了發卷自己做卷發,頂著電熱帽或者熱毛巾加熱定型。“尤其是過年前,女同志幾乎都去燙個頭。”楊秀峰說。 如今,依然有不少人保留了過年前先燙發的“傳統”,不同的是,人們已經很難再用頭發來出風頭了,因為潮流已經變得多元和模糊。不管你是以光頭、寸頭、挑染、不對稱哪一種方式出現,再刺激的發型,人們都已經見怪不怪了。 發型跟著明星走 時間進入90年代,受港臺電視劇影響,當時的理發店里,墻上掛滿了各種港臺明星的照片。“那時候男生都學郭富城,女生都學林青霞。”赤峰市70后王丹告訴記者,林青霞清純的披肩發造型是當時女孩子紛紛效仿的對象,她們都梳起這種中分、不留劉海兒的發型。而男生們則流行“郭富城頭”,這個發型的特點是兩邊頭發厚重,從中間自然分開,四六分或者三七分,形狀像蘑菇。 90年代后期開始流行簡單的馬尾和寸頭。女性大部分束起馬尾,要不就是燙發或削發,男士的寸頭有板寸、有圓寸。與此同時,一部分女生也留起了板寸發型,她們上身穿一件素色T恤,下身穿一條牛仔喇叭褲,腳踩一雙高幫厚底松糕鞋,“霸氣”十足。 “我18歲生日那天,剃了一個板兒寸,后頸左右兩側各留了一綹長一點的,我們管這種發型叫‘燕兒尾’,當時覺得自己特別酷。”1999年在烏蘭察布市卓資一中讀高三的許曉英告訴記者。
關鍵字標籤:鴨舌帽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