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壓,沖壓加工,沖床加工,連續沖壓公司
    關於我們   沖壓問題   產品介紹   沖壓設備   服務流程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中國體育用品行業發展格局分析

文章来源:http://www.clii.com.cn/zhhylm/zhyylmPinPaiShiChang/201607/t20160706_3894205.html

2016-07-06來源:中國外流影片投資咨詢網[打印本稿][字號大中小][導讀]一、市場份額重新分配,中小品牌逐步淡出市場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體育用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提到,2011年之前,國內運動用品市場主要為高端與中低端兩部分。高端市場由Nike、Adidas牢牢占據,以高品質、高價位為典型特征;中低端市場主要為本土運動品牌,深耕二三線乃至更低線城市,以產品大眾化、價位相對較低為主要特征。  2011年之后,行業調整期為部分國際品牌的發展提供難得的空間。在這期間,Nike、Adidas戰略重心以開設工廠店清理庫存并進入三四線城市為主,以NEWBalance、Asics為首的國際品牌在一二線城市迅速崛起,憑借極具特色的產品及高性價比,征服一二線的年輕消費群體。  在過去快速發展階段,國內先后出現大量運動品牌,據統計,行業頂峰時品牌數量曾達4000家以上,品牌影響力及規模參差不齊。經過2008年前后的資本市場上市熱潮,逐步樹立幾大運動品牌的領先地位,包括安踏、匹克、李寧、361度、特步。  隨著幾年的調整期,新一輪洗牌促使行業格局分化加劇,目前國內具備一定規模及影響力的品牌大概30多個,其余缺乏品牌競爭力及終端掌控能力的中小品牌逐步淡出市場,主要依靠低價占據部分低收入人群市場,但份額逐步被大品牌侵蝕,例如雙星、鄧亞萍、金萊克、鱷萊特等品牌。  結合以上分析以及Euromonitor的市場份額統計,我們可以大致判斷:  (一)對于安踏、李寧等本土領軍品牌,過去幾年市場份額有所下滑,除了企業自身調整以致業績下滑,另外,戶外用品等子行業的發展、部分中高端品牌的迅速崛起,對本土運動品牌份額也形成擠壓;  (二)僅就大眾市場來看,安踏、李寧、匹克、特步、361度市場份額近兩年已基本穩定,安踏2014年份額有明顯提升,它們依靠自身調整與轉型,品牌競爭力逐步提升,而其他品牌(以晉江品牌為主),份額下滑依舊明顯,在渠道競爭中與領先品牌差距越來越大,品牌的策略也更側重深耕某些區域市場(例如鴻星爾克);  (三)在中高端市場中,NEWBalance、Asics等品牌從2011年之后表現突出,在國內市場占據一席之地,美國休閑運動品牌Skechers雖然在中國市場發力較晚,但近兩年規模成長同樣迅猛,銷售規模已超10億。  (四)中國動向旗下Kappa品牌市場份額持續收縮,除了與其時尚潮流的品牌定位有關,難以適應大眾化的市場趨勢外,另外,輕資產運營模式的弊端,也使其在零售轉型的趨勢中舉步維艱,在經營調整中,渠道規模大幅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Nike、Adidas近幾年市場份額穩步提升,2010年Adidas份額位居國內第四,目前已僅次于Nike。渠道擴張是它們增長的重要引擎,趁本土品牌調整之際,Nike、Adidas不斷開拓低線城市渠道,在一、二線城市外發展經銷網絡。  以Adidas中國為例,在2010年提出通向2015計劃的五年長期規劃,在過去幾年中渠道從550個城市擴展至1400個,門店總數達8000家以上,2010-2014年收入CAGR達到14%,遠超行業整體水平。Adidas在國內的核心策略主要有三個方面:1)拓展新興城市,將中小型城市作為增長點;2)品類出擊,通過各個品類組合奠定市場地位;3)通過細分化的零售店提升品牌體驗,包括阿迪達斯品牌中心、女子專營店和鞋類專營店等。  對于Nike中國,除加大低線城市渠道布局外,也在過去幾年中通過工廠店等方式清理庫存。由于行業整體形勢不佳,Nike中國在2012年前后同樣面臨較大經營壓力,當年收入甚至為負增長,但隨著市場形勢逐步企穩,以及跑步熱潮對專業運動需求增加,Nike中國近兩年增長逐步恢復,2015財年銷售收入增速高達18%。   二、專業化基礎奠定市場地位,突破同質化瓶頸  中投顧問在《2016-2020年中國體育用品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中提到,對于國內消費者,運動生活方式隨消費升級在發生顯著變化,并向成熟體育市場邁進,典型特征是功能性為主的專業運動需求逐步增加,并引發本土品牌在產品創新上的新趨勢。  品牌同質化是過去運動用品面臨的主要困境,過去各大品牌主打休閑化路線,但差異化并不明顯,背后問題主要是產品研發與創新能力較晚。過去幾年,產品研發已成為本土品牌的戰略重心,通過推動品牌文化塑造與專業化的結合,提高產品附加值,研發投入占比提升顯著,基本達到2%-3%的較高水平。  在專業功能產品上的競爭力差異,將是未來品牌進一步分化的標志,若品牌繼續堅守傳統路線,忽視產品研發與創新,最終很有可能面臨淘汰。另外,在擴大研發投入的同時,也需抓住運動用品的本質,企業領導人對運動的理解至關重要。  近兩年的趨勢表明,在對產品功能性的訴求上,運動鞋更甚于運動服飾,本土品牌在運動鞋上研發投入顯著提升,這也契合國際主要運動品牌的研發策略。不同本土品牌在產業研發上方向有差異,但主要圍繞消費群最廣的跑鞋與籃球鞋兩大品類:  (一)安踏:研發投入在本土品牌中最高,僅2015年上半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成本5.2%,接近國際頂尖品牌水平。公司在晉江擁有國內首家運動科學實驗室,通過實驗室研發出超過60項國家級專利技術,未來還將考慮在美國、日本及香港成立研發中心。在具體方向上,安踏重點在跑鞋上加大投入,目前已擁有彈力膠、柔軟柱、易彎折、能量環等19項頂尖跑步科技,先后推出能量環科技跑鞋系列、呼吸網科技跑鞋系列以及全新的專業功能跑鞋Challenge100等產品,價位在350-450元之間。  (二)匹克:長期堅持品牌專業化定位,目前在北京、廣州、泉州及洛杉磯設立研發工作室,在產業研發與測試中都有職業運動員參與其中。籃球鞋是公司主打產品,已連續7年位居中國專業籃球鞋市場銷量首位。  2015年公司推出帕克三代、閃電二代、猛獸三代等專業籃球鞋,其中帕克三代深受海內外專業球迷喜愛。同時,在跑鞋方面,公司分別針對都市慢跑與比賽跑手推出悅跑系列和箭雨系列。通過加大產品研發,公司近兩年鞋類產品增長態勢良好,增速均維持在雙位數。  (三)李寧:創始人運動員出身的背景,使企業對產品研發有獨特理解。李寧的策略是針對不同產品組合細分專業功能與大眾流行兩大路線,覆蓋多個產品線(籃球、跑步、訓練、運動生活、羽毛球),尤其以籃球、羽毛球產品具備優勢,但近兩年更多專注于籃球與跑步產品研發,跑鞋科技進步明顯,除了繼續推出超輕系列跑鞋,還推出云、弧等科技系列跑鞋。  值得一提的是,李寧與小米合作共同推出搭載華米芯片的智能跑鞋(定價分別為399和199),除了可以及時采集數據,對跑者跑步狀態進行檢測外,還具備互聯網社交等功能(形式類似于Nike+),智能芯片續航能力超過一年,智能跑鞋在推出1個月內全網銷售突破10萬雙。智能跑鞋在國內處于剛起步階段,主要迎合當前跑步與智能可穿戴的熱潮,但在產品體驗、市場應用空間上依然有待觀察。

關鍵字標籤:護腰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