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伴隨“健康中國2030”規劃出臺,大健康領域持續升溫。作為健康服務的前端,健康體檢服務在及時發現疾病和預防疾病方面有相對成熟的服務體系,健康體檢越來越“走俏”,健康體檢服務市場迅猛增長。國民健康意識由患病求醫向健康管理轉變國內體檢常見的有三個類別,第一種是以疾病診治為目的的醫療性體檢,第二種是社會性體檢,多是為升學、入職、參軍等等服務。第三種就是健康體檢,是指通過醫學手段和方法對受檢者進行身體檢查,了解受檢者健康狀況、早期發現疾病線索和健康隱患的診療行為。通過健康體檢不僅可以篩查可能存在的潛在疾病,給予及早預防和治療,將疾病消滅在萌芽之中,而且可以節省一大筆醫療費用。“有病早治、無病預防”的健康理念逐漸深入人心,國民的健康意識由“患病求醫”向“健康管理”轉變。健康體檢符合慢病管理需求,能有效減少國家醫保支出。國家出臺各類保護國民健康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鼓勵了體檢行業的發展,而隨著監管政策的日益規范,客觀上為體檢行業發展塑造了良好的發展環境。據悉,2011至2015這五年我國體檢行業復合增速達21%,行業增速高于整個醫療服務行業。預計從2017年至2020年,中國體檢行業市場規模復合增速會在20%至25%之間,到2020年有望達2400億元市場規模,未來市場空間廣闊。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專業體檢前景廣闊,有望部分替代醫院體檢市場民營專業體檢處于快速發展階段,2015年市場規模為163億元。目前市場上最大的兩家民營體檢公司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4.69%和14.61%,市場集中度較低。未來3-5年,專業體檢市場每年可以保持30%左右的平穩增長,預計到2020年市場規模可達586億元。相對于醫院體檢,專業體檢機構具有檢驗設備配置齊全、可避免交叉感染和復制能力強等競爭優勢,有望對醫院體檢形成部分替代。但目前專業體檢機構收入增加過多的依賴于門店擴張和提升單價,亟需加強體檢前后端醫療服務,與醫院、慢病管理、康復形成服務閉環。我國目前總體形成了以公立醫院體檢為主、民營專業體檢為輔的市場格局,公立醫院的優勢集中體現在醫師資源上。而隨著政策的變化和移動互聯網技術、智能技術的發展,民營專業體檢的服務優勢顯現,公立醫院和民營體檢機構不斷博弈。由于專業體檢具有較高盈利點,公立醫院通過各種方式對體檢中心進行“強化”,如北京、上海、廣州等城市的部分三甲醫院,通過引入社會資本或出資等形式,對其體檢中心進行改造和強化,同時還開通諸如“發現病情立刻院內轉診”等“綠色通道”,將體檢與院內診療實現一體化。而民營專業體檢機構沒有醫生坐診和判斷病情,這是與三甲醫院體檢中心的最根本差距。但是差距正在縮小。一方面,很多體檢中心與三甲醫院達成轉診綠色通道的合作,而醫生多點執業政策的逐步放開也讓不少民營機構在專家資源方面有了與公立醫院比肩的機會。
更多詳細資料:醫師衛教-台北市北投健康管理醫院 文章来源:https://www.longau.com/article/2017-4-14/14921627097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