沖壓,沖壓加工,沖床加工,連續沖壓公司
    關於我們   沖壓問題   產品介紹   沖壓設備   服務流程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 愛爾眼科:人工智能在前 商業算盤靠后

  走進愛爾眼科眼健康中心,在掛號、建立眼健康檔案后,醫生會花10來分鐘帶你走一道完整的眼科檢查程序,而其中最關鍵也是最后一項檢查則由人工智能(AI)介入。以往醫生診斷一張眼底照片大概花費3至10分鐘,而人工智能10秒鐘即可完成。  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對“黑科技”頗感興趣。他向上證報記者透露,他們正與合作伙伴留意一項可穿戴視覺導盲系統項目,該系統可以幫助盲人像正常人一樣行走。  人工智能等“黑科技”并非為玩而玩,顯然,愛爾眼科有它的商業算盤。記者走訪了解到,人工智能等“黑科技”將至少用于愛爾眼科的連鎖醫院、眼健康服務兩大核心體系。  人工智能閱片僅需10秒  如同大多數人所記憶的,眼科檢查的第一項仍是“視力表”檢查,記者左、右眼視力分別為1.0、1.0。第二項檢查則是儀器檢查,為電腦驗光儀。  而第三項眼壓檢查頗令記者意外。該項檢查的原理是:非接觸式眼壓計通過向被檢眼噴射壓縮空氣,然后由紅外光探測角膜受空氣壓力變形的程度,經由微處理器轉換成眼壓值。  相關數據在儀器上立馬顯現,通過愛爾眼科“目鄰”APP或公眾號,記者的互聯網賬戶能在幾秒鐘之內獲得所有數據。不走運的是,由于眼疲勞,記者右眼數值23.7mmHg,左眼數值27.5mmHg,而正常人眼壓維持在10~21mmHg,診療報告建議“完善視野、24小時眼壓等檢查,排查青光眼”。  第四項檢查為裂隙燈,簡單來說,就是給眼睛正面表層(即“眼前段”)拍照,可以檢查眼瞼、結膜、角膜、晶狀體等,在社區篩查中可以幫助較早發現白內障等疾病。  愛爾眼科人工智能目前正用于眼科最后一項檢查——眼底照相機環節。顧名思義,眼底照相機可以拍攝眼睛底部(即“眼后段”)圖像,涵蓋視網膜、黃斑、視神經、血管等。儀器拍得眼底照片后,同步互聯網化,可一鍵交由人工智能閱片,人工智能只須10秒鐘即可初步判斷被檢者是否存在AMD(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DR(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等眼底疾病。如果不是人工智能閱片,一個有經驗的眼科醫生也要為此花費3至10分鐘。  學習10萬張眼底照片  愛爾眼科于2016年1月展開人工智能研究,但他們有著別人所沒有的底氣,那就是手握大量眼科數據。而信息化、數據化是人工智能的基礎,其背后是算法、數據及學習。  以近年在圍棋界掀起風暴的人工智能AlphaGo為例,其訓練模式之一就是盡可能多地“吃掉”人類棋手的棋譜。據報道,2015年10月AlphaGo挑戰人類棋手時,其“消化”的棋譜是3000萬個,但到了挑戰世界棋壇16冠王李世石的時候,嚼進肚子里的棋譜已經達到1億。  正因為此,今年5月,在對壘失敗后,柯潔感嘆:“AlphaGo真的下得非常好,如果AlphaGo是人,跟去年比,真的是兩個人了。原先它還是接近于人,現在越來越接近上帝了。”  “這個過程中,我們也在驚嘆它(指‘人工智能’)的學習、躍升能力。”愛爾眼科帶隊負責AI項目的極視互聯總經理徐鳴表示。  愛爾眼科人工智能閱片平臺系統最開始從DR(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入手進行研發,2016年1月至當年8月,系統學習了5萬多張眼底照片,經過學習和模型調整,準確率達到82%。  第二階段,系統開始辨識AMD(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再深入學習了4萬多張眼底照片,DR準確率達到93.3%,AMD準確率達到93.07%。而國際同類診斷系統準確率目前為八成左右。  目前,愛爾眼科已經聯手英特爾共同打造人工智能眼科疾病識別解決方案。“實際上,越往上走,難度越大,從90%到93%再到95%,這其中每一步可能不僅考驗算法工程師的設計與靈性,也對學習數據量要求極高。”徐鳴表示,系統會啟用自動學習模塊,與醫生進行學習來提高準確率,并在未來逐步擴展至如青光眼等其他眼科疾病診斷。  人工智能與商業算盤  人工智能等“黑科技”對愛爾眼科有著現實作用。  其一,可用來助推愛爾眼科最為根本的連鎖醫院網絡生態。  據了解,到2017年8月底,全國各地已有192家愛爾眼科醫院,其中上市公司體系中有7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今年上半年,愛爾眼科保持了上市7年來的年均30%增長態勢,實現營業收入25.9億元,同比增34.92%;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扣非凈利3.64億元,同比增34.30%。門診量224.98萬人次,同比增長25.90%;手術量23.25萬例,同比增長24.49%。  愛爾眼科醫院及其并購基金正在孵化的醫院,構成一套連鎖醫院網絡生態,成為上市公司業績增長的梯隊力量。在今年4月的股東大會上,愛爾眼科表示,2017年底前后將布局200家地級市醫院,到2020年,將布局1000家縣級醫院。“一家縣級醫院總會有個200萬至300萬元利潤,加上精細管理,空間還很大。”陳邦認為。  這其中會有一個不斷擴張的醫院布局與逐步培養的醫生數量之間的矛盾,人工智能即服務于此。按陳邦設想,中遠期,它將同信息化、遠程醫療體系一起,幫助愛爾眼科地級、縣域醫院逐步接近與中心級、省會級大醫院的診療水平。同時,這也可以給愛爾眼科的3000名醫生釋放更多空間。  另一方面,陳邦希望人工智能等推動愛爾眼科眼健康“互聯網+”生態的發展。  愛爾眼科醫療生態的毛利率達到46.11%。愛爾眼科的邏輯是,眼健康服務是醫療行業的土壤,同時也是一大新板塊。陳邦表示,愛爾眼科在線上已經建立了含“目鄰”APP、遠程診療平臺等在內的云服務平臺。線下則以當地愛爾眼科醫院為主體,在區、縣、社區、鄉村設立健康站,通過互聯網技術、人工智能,實現從健康管理端到治療端的全程化管理,今后還可切入眼科保險等醫療金融領域。  愛爾眼科相關人士透露,其針對線上問診的人工智能研究也即將展開,“其實,一切的背后都是算法。”(原標題:愛爾眼科:人工智能在前商業算盤靠后)

更多詳細資料:雷射近視手術
文章来源: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49,2017083177219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