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6日晚 山東壽光龍源食品有限公司一胡蘿蔔包裝車間發生火災 事故已致18人死亡、13人受傷。這條由新華社、央視等主流媒體播發的消息立即傳遍了國內外 “食品加工—冷藏庫—製冷劑(氨)”再次將中國的食品加工及低溫倉儲業推上風口浪尖。最近5年 涉氨製冷企業火灾、泄氨事故頻發 正式上報的有70多起 每年都發生10多起 並造成人員傷亡。比較重大的有:2013年 吉林長春寶源豐禽類有限公司“6·3”特別重大火灾事故。這次事故是由於電力線路短路 造成起火small batch freezer 引燃聚苯乙烯及聚氨酯泡沫塑料 燃燒產生大量毒氣及高溫烈火導致氨設備筦道發生物理爆炸而泄氨。各種因素造成121人死亡、76人受傷 直接經濟損失1.82億元。2013年Catering gelato machine 上海翁牌冷藏實業有限公司“8·31”泄氨事故。這次事故是由於機房操作工在對單凍機進行熱氨融霜時違規操作 導致發生液錘現象 壓力瞬間升高 致使存在嚴重焊接缺陷的單凍機回氣集管一端管帽脫落 造成泄氨。該事故造成15人死亡、7人重傷、18人輕傷 直接經濟損失2510萬元。如此慘痛的事故促使2013年9月18日《國務院安委會關於深入開展涉氨制冷企業液氨使用專項治理的通知》出臺。通知下發後 各省市也相繼出臺了對涉氨製冷企業液氨使用專項治理的通知 對全國涉氨製冷企業液氨使用情况開展全面大檢查、大治理 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全覆蓋、治理檢查全覆蓋 取締關閉了一批不具備安全生產基本條件的非法違法企業 治理整改了一批液氨使用存在安全隱患的企業 對冷庫安全的重視 達到了史無前例的程度。在短期內行業內連續發生重大安全事故 國家管理部門採取緊急措施和高壓態勢 從重、從快、從嚴進行整頓和治理是完全必要的 但同時涉氨案例原因多種多樣 不能全歸於“氨”本身 要尊重冷藏行業的發展事實 以科學的態度找出問題的原因 從而杜絕類似事故的發生。為此 在日前召開的“第八届全國冷庫建設與運營研討會”上 有關專家及業內人士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研討會嘉賓、上海海洋科技大學科技處處長謝晶從“製冷劑的選用與冷庫安全”的角度分析指出 製冷行業選用的製冷劑主要有氨(包括二氧化碳等)和氟利昂等 其中氨作為主要製冷劑在國際上已經有150多年的歷史 現時世界上運行的製冷設備中85%以上採用氨作為製冷劑 在中國這個比例也在75%以上。謝晶認為 氨對大氣沒有污染 符合環保要求和方向。雖然氨有可燃、有毒、腐蝕性等特殊化學效能batch freezer Suppliers 但從設計到運行完全在製冷設備中封閉運行。 如果設計得當 防護設備完備 操作人員達標 氨系統完全可以安全運行 减少或杜絕事故發生。謝晶分析了一些事故案例認為 氨作為現時經濟、環保的製冷劑還是製冷設備的首選 主要問題是安全規範標準不完善、推廣執行力度小;基礎設施相對落後;人力資源相對匱乏;操作管理安全和節能意識淡薄等。她認為 相關涉氨企業要對所有設施設備進行安全檢查 建立科學詳細的規章制度和對上崗人員進行培訓。上海嘉頓商業工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衛黎從冷藏工程建設者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 吉林寶源豐“6·3”特大事故是由於其他資料燃燒致使氨洩露引起連鎖反應 而上海翁牌冷藏實業有限公司“8·31”泄氨事故則是由於在操作過程中違規所致 這些事故的誘因通過管理是完全可以預判和避免的。張總介紹說 涉氨企業在冷庫建設期間發生的安全事故 是施工現場管理原因造成 與氨無關;在冷庫使用期間的安全事故20%是由於設計原因造成的。 40%是由於施工留有事故隱患 還有40%歸於違章操作 所以建議冷庫企業在項目建設期就要將投資、質量和進度作為同等重要的控制目標 把質量放在首位。鑒於現時製冷企業大都採用氨的現狀和事故頻發的實際情況 張總提出了採用自動控制、儲氨設備露天設定、减少氨的注入量和二氧化碳製冷工質的運用等改進措施。中國倉儲協會冷藏庫分會秘書長劉龍昌從行業組織角度對涉氨事故的治理和整頓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 “6·3”事故與“8·31”事故後 社會上的輿論導向使人們“談氨色變” 致使有些地區相關部門對採用氨製冷系統的冷庫項目審批無統一標準 隨意性强 有的暫緩審批甚至不批。 有的地區出現了對庫齡較長的冷庫採取 |